比如,打了76折后3.14美元的洗发水和打了87折后3.49美元的洗发水,对于“打折热衷者”来说没有多大区别。
实验显示,相比于76折后22.4美元的洗发水,更多的打折热衷者选择了57折后24.9美元的洗发水。这说明吸引他们的不是低价,而是更低的折扣本身。欢迎光临csngmap资源站
http://csngmap.wodemo.com 加入书签收藏吧!
综合两个实验,研究人员得出的结论是:爱打折的亲们,不买最便宜的,也不挑选单纯折扣最低的,他们往往只买原价很贵同时打折最狠的!
所以当一个原价很高的物件,遇到一个辣手的折扣,确实是一个比咖啡+奶还完美的组合——刺激人心的好搭档。
买一堆没用的东西
或有冲动控制障碍
国内一位心理学教授告诉记者,中国人消费特点,和西方不一样。“在中国,可能买东西这件事,已经不止是取其所用这么简单了,它被赋予了社会意义和个人自我实现的意义。”
有些购物狂人,不厌其烦地买包、买表……是为了装东西、看时间这样的刚需吗?恐怕难自圆其说。
“东方人的消费习惯,跟东方哲学一样,要拐个弯看问题。”为啥要不厌其烦地“血拼”超出需求的物质呢?是为展示自己拥有各个款式、各个品牌,表明——我有购买力!欢迎光临csngmap资源站
http://csngmap.wodemo.com 加入书签收藏吧!
那些昂贵的物品能够帮助我们自我实现,我们把它们纳入囊中时,它们成为自己的一个部分,它是高贵的,那么自己的价值也好像随之提高了。
如果是这种情况,买一堆没用的东西,还不能说有冲动控制障碍。
浙江省立同德医院心身科的主治医师陈正昕告诉记者,之所以人们对买打折货如此热衷,是因为物品的折后价格(不管原价拉没拉高),比它们原来的价格低,也就是说,比我们的心理预期要低了。这个时候,人很容易产生期望值,形成动机,从而促成购买行为。“只要符合两点——价钱足够吸引(因人而异);货品具有实用价值,这种购买行为就很容易形成冲动。”
陈正昕在门诊中也发现,心情比较焦虑、紧张的病人,喜欢用购物来缓解自己的情绪。“买到自己喜欢的东西,他们会有满足感,存在感,暂时忘却不愉快。”
不过呢,消费分成理性和非理性两种。陈正昕说,大部分网购的消费者,买的都是生活所需的日用品,一下子囤积点货,也没啥大碍。
但是呢,如果没有需求的东西,还买了一大堆,就不妙了呃——医生们有理由认为,您可能有冲动控制障碍,有那么点躁狂了。